原上合组织秘书长诺罗夫出任乌兹别克斯坦代理外长
目前,该院已成立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康焰教授工作站,接下来,还将在神经外科等科室与华西专家成立专家工作站。
万学红常务副院长率护理学院胡秀英教授、研究生部王星月部长等人员参会宋世贵副主任指出,重大专项改革中涉及民生及国际竞争的新药创制不能以利益为向导,需要加强政府的引导与支持,同时要将人才培养放到第一的位置。
王永生教授首先汇报了我院GCP项目实施与进展情况,并根据调研要求,提出关于药物临床试验发展的华西思考与改革。李为民院长总结了我国药物临床试验的现状,分析了原因并指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提高我国药物临床试验国际化水平的关键,政府需进一步明确导向,相关科研机构也要加大支持力度。同时,提高信息化程度并引入市场力量也能促进我国药物临床试验的发展与进步。魏于全院士作为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大平台负责人进行汇报,主要介绍平台的项目情况与总体定位,以及大平台下一步的发展计划。陈传宏司长在总结中强调,重大专项各平台建设既要梳理成果,也要总结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要进一步思考现有组织实施管理模式在新体制下对新药平台后续发展的改革,以及在新的创新体制下如何构建符合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特色和需求的平台建设模式和组织管理模式,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把重大专项做得更好。
刘登峰专员在发言中提到,重大专项重质量重影响,新药创制专项遇到瓶颈,管理体制是关键问题,下一步需强化引导、加大力度,有针对性地进行问题的完善。12月4日,科技部重大专项司司长陈传宏、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教司监察专员刘登峰、重大专项副总师李松院士等一行9人在医院行政楼三会议室对我院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示范项目进行调研,四川省科技厅田云辉副厅长、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宋世贵副主任、四川大学张林副校长等陪同调研,李为民院长、魏于全院士出席会议。1992年获英国史查克莱大学司法生物学博士学位。
12月13日上午10点,我院举行程京院士受聘仪式。在提问环节,各临床科室负责人踊跃发言,与程京院士探讨科室学科发展瓶颈及未来合作方向主编中英文著作各4部,在Nature Biotechnology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143篇,SCI他引9000余次。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曾两次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杰出工程师奖和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等奖励和荣誉。
他表示,科学研发要了解临床需求,将临床科研、临床服务等结合,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双方未来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链接: 程京,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主持研制了生物芯片类产品及配套仪器共70余项,获国内外发明专利共252项,获中国医疗器械注册证58项,欧盟CE证书37个,获批临床诊断类生物芯片行业标准7项、国家标准14项。1983年毕业于上海铁道大学(同济大学)电气工程系。任Human Mutation杂志通讯编辑、IET Nanobiotechnology杂志编委和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Laboratory Automation杂志科学顾问,全国生物芯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生物芯片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医疗仪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生物医药产业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专业分子诊断技术与质量管理分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生物医学工程组第七届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发改委国家生物产业发展咨询委员会专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现任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及医学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导,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仪式由刘伦旭副院长主持。随后,李院长宣读了关于程京院士受聘为我院双聘院士的决定,并为其颁发聘书。在提问环节,各临床科室负责人踊跃发言,与程京院士探讨科室学科发展瓶颈及未来合作方向。12月13日上午10点,我院举行程京院士受聘仪式。
在医院及各相关科室的大力支持下,一定能充分发挥程京院士及其团队在高端人才引领和技术研发方面的优势,创新高端人才要素供给,聚集高端人才优质资源,积极开拓我院医学生物物理学领域,带动我院相关科室的学科发展。程京院士在讲话中致谢华西医院给予双聘院士称号,并就自身团队研发的DNA芯片、蛋白芯片、细胞芯片、芯片微缩实验室研究开发和在健康管理、疾病诊断、药物开发中的研究应用进行了详细阐述,分享了临床医学与科技转化领域的卓著成果。
主要从事DNA芯片、蛋白芯片、细胞芯片和芯片缩微实验室的研究开发和在健康管理、疾病诊断、食品安全检测、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研究, 以及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大健康管理产品和服务平台。李为民院长对程京院士的到来表示欢迎,指出程京院士的加盟既是人才强院的成果缩影,更是我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健康中国战略的落地。
程京院士,李为民院长、刘伦旭副院长、各相关临床科室负责人及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代表参加仪式。1992年获英国史查克莱大学司法生物学博士学位随着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机制的意见》的下发,我国全科医学发展及全科医生培养的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本届大会立足创新发展,开启了以家庭签约提升全科医疗质量和以项目推进全科医生能力提升的新征程,谱写了西部地区全科医学事业交流与合作的又一新篇章。本届大会以新时期全科医学的创新发展为主题,旨在加强西部各地区之间的全科医学学术交流,进一步推动西部地区全科医学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探索西部地区全科医学发展模式。300余名来自西部12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全科医学专委会负责人及从事全科医学医、教、研和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代表参加大会。
会上,我院全科医学科苏巧俐副主任汇报了上述两个项目的主要内容及目前取得的成绩。四川省卫健委人事科教处方晓明巡视员、基层卫生处黎旭副处长、四川省医学会曾斌副秘书长、成都市卫建委贾勇副主任,我院万学红常务副院长等领导出席大会。
12月14-16日,由四川省医学会主办,四川省医学会全科医学专委会、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承办的2018年西部全科医学大会暨四川省医学会第七次全科医学学术会议在成都召开。促进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的联动和打造全科医生个人品牌也是本届大会的重要议题。
我院全科医学科主任兼省全科专委会主任委员李双庆教授就华西医院全科医学学科建设,进行了整合创新发展全科医学——华西实践的专题分享。近两年来,我院全科医学科与成都市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动,牵头在四川省推进了基层医疗机构呼吸疾病规范防治体系与能力建设项目,并面向社区开展了全科医生能力建设培训项目。
荣获呼吸疾病防治项目四川省优秀单位的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代表,以及在全科医生能力建设项目中荣获优秀家庭医师的11名医师、荣获合格家庭医师的医师代表进行了项目汇报、现场讨论、1对1教学等环节。会议就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全科医生培养、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分级诊疗、全科医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以及互联网+医疗健康等专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及经验分享,并在大会现场开展了内容丰富的全科医师技能培训活动近两年来,我院全科医学科与成都市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动,牵头在四川省推进了基层医疗机构呼吸疾病规范防治体系与能力建设项目,并面向社区开展了全科医生能力建设培训项目。本届大会以新时期全科医学的创新发展为主题,旨在加强西部各地区之间的全科医学学术交流,进一步推动西部地区全科医学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探索西部地区全科医学发展模式。
300余名来自西部12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全科医学专委会负责人及从事全科医学医、教、研和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代表参加大会。促进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的联动和打造全科医生个人品牌也是本届大会的重要议题。
会上,我院全科医学科苏巧俐副主任汇报了上述两个项目的主要内容及目前取得的成绩。会议就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全科医生培养、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分级诊疗、全科医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以及互联网+医疗健康等专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及经验分享,并在大会现场开展了内容丰富的全科医师技能培训活动。
本届大会立足创新发展,开启了以家庭签约提升全科医疗质量和以项目推进全科医生能力提升的新征程,谱写了西部地区全科医学事业交流与合作的又一新篇章。12月14-16日,由四川省医学会主办,四川省医学会全科医学专委会、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承办的2018年西部全科医学大会暨四川省医学会第七次全科医学学术会议在成都召开。
我院全科医学科主任兼省全科专委会主任委员李双庆教授就华西医院全科医学学科建设,进行了整合创新发展全科医学——华西实践的专题分享。随着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机制的意见》的下发,我国全科医学发展及全科医生培养的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荣获呼吸疾病防治项目四川省优秀单位的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代表,以及在全科医生能力建设项目中荣获优秀家庭医师的11名医师、荣获合格家庭医师的医师代表进行了项目汇报、现场讨论、1对1教学等环节。四川省卫健委人事科教处方晓明巡视员、基层卫生处黎旭副处长、四川省医学会曾斌副秘书长、成都市卫建委贾勇副主任,我院万学红常务副院长等领导出席大会
发表在这些期刊上的论文,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全世界的高水平研究成果。• 论文计数 (article count/AC) - 不论一篇文章有一个还是多个作者,每位作者所在的国家或机构都获得1个AC分值。
该分析是基于各科研机构在Nature系列、Science、Cell等68种自然科学类期刊上发表的研究型论文数量进行计算和统计。自然指数的分析是基于前一年各科研机构在Nature系列、Science、Cell等68种自然科学类期刊上发表的研究型论文数量进行计算和统计,它追踪了约6万篇优质科研论文的作者单位信息,涵盖全球2万多家科研机构。
2014年11月,自然出版集团首次以全新的加权分值计数法(WFC,Weighted Fractional Count)指数方式发布了全球自然指数。例如,一篇论文有十个作者,则每位作者的FC得分为0.1。